【教育强国 院部何为系列报道之十三】化学化工学院:以生为本,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  文字:张磊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吹响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奋斗号角。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全校上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力量,学校推出“教育强国 院部何为”系列报道,将生动呈现各单位改革发展成就,宣介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师生昂扬奋斗之姿,彰显教育强国建设西大作为、院部担当,敬请关注。


长期以来,化学化工学院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教学型学院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完善科研导学、实践活学、竞赛促学、奖优助学“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科研优势,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学院不断完善科研架构,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依托学科优势,打造重点科研团队,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强大平台支持、实践机会和指导力量;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投入,加强国际合作,拓宽科研视野;建设重庆市“兰华”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开办“兰华”创新实验班,设立1万元/生的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性研究;建构“化合+”创客空间,集创新设计、实验操作、技术探索于一体,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团队协作和创意碰撞,深化对科研过程的理解,接触并适应“试错机制”,培养持续迭代思维,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毅力;举办“兰华”论坛,聚焦国际国内前沿的学科领域,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各界精英等与广大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思维碰撞,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引导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年来,学院本科学生完成“兰华创新项目”1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7项,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


   借力竞赛平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与执行力。学院立足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搭建竞赛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是搭平台,依托学院、企业和社会资源,构建以赛事为驱动的综合性实践平台,涵盖赛事筹备、参与、总结及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参与赛事获得实践机会;二是构体系,将赛事融入创新教育,建立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实战提升(以赛事为实战)的递进式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问题解决和执行力;三是创模式,建构通识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教育与项目申报、知识拓展与双创训练一体化的三螺旋模式,以赛事为纽带,通过“活动乐学”(如赛事筹备活动)、“项目活学”(如赛事项目申报与实施)、“比赛促学”(如参与各类专业比赛)等方式,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四是强实训,建设以赛事导向的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以满足赛事训练和项目研发的需求,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赛事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五是重转化,鼓励学生将竞赛作品或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通过专利申请、创业孵化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5年来,学院学生获得“互联网+”等国家级奖项30项,省部级奖项35项,市级奖项1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

  聚焦优质就业,增强学生专业发展与竞争力。学院按照“施实策、聚合力、提质效、促就业”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精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力促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坚持“三元互促、三化融通”的生涯教育模式,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地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将生涯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强化“访企拓岗”工作,内外联动、全员参与,学院领导、教师积极走访优质企业,主动联系长期友好合作的单位,挖掘单位用人需求,拓展就业岗位,帮助学生落实毕业去向;精准施策,打好升学服务“组合拳”,指导、服务内外联动,全员参与,提供专用的考研自习室、复试专用室,开设专业辅导课《结构化学》,举办英语考研辅导讲座、志愿填报辅导讲座等,为学生考研升学保驾护航。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4%左右,升学率自2022年首次突破50%以来,逐年上升。

接下来,学院将继续秉持“探广、索微、创新,求真、厚德、达美”的院训,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国际合作,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学化工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