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弘讲坛】植物保护研究进展系列讲座第六期


来源:植物保护学院   |  文字:
编辑: 刘晓琪   |  审核:

讲座题目:新形势下农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报告时间:12月28日(星期二)下午14:30
报告地点:隆平楼203,腾讯会议ID:856-114-275
主办单位:植物保护学院、农业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曹立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药创新中心副主任。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理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1月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药剂型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参与制定化工和农业行业标准7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中国农科院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现担任第九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农药学会副秘书长、《现代农药》和《农药科学与管理》期刊编委。
报告简介:
    1.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化学农药仍将是农药的主体。
    2.设计开发绿色化学农药:长效-高效-超高效,高毒力-低毒性-无公害,高效、安全、低残留、经济、使用方便。
    3.针对一定的生物靶标开发合理的分子设计的新型化学农药:如以ALS(乙酰乳酸合成酶)为靶标的超高效除草剂,乙酰乳酸合成酶能抑制生物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的合成。
    4.开发使植物能产生免疫诱导机制的新农药,植物抗毒素类杀菌剂,如类黄酮类植物抗毒素。
    5.在世界农药专利中,大约有90%是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优点是对温血动物毒性低;对鸟类、鱼类比较安全;药效好,特别是对蚜虫、飞虱、叶蝉、蓟马等个体小和繁殖力强的害虫防效好;用量少,一般防治用量为5~10克/公顷;在环境中易于降解;有些还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
    6.生物与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即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7.农药剂型发展的趋势。水性化: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粒状化:避免粉尘飞扬。高浓度化:减少了载体与助剂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功能化: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如缓释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