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6月16日(星期三)上午8:30
报告地点:33教学楼306报告厅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报告一:基于仿生和生物技术的功能纺织材料研究
报告人简介:
魏取福,获英国 Heriot-Watt 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SCI收录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 》杂志编辑。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纺织材料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功能纺织材料》来华留学英语品牌课程负责人。
报告摘要
为了满足功能纺织品各类应用的特殊要求,对纺织品表面界面进行功能化改性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途径。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通过仿生和生物技术等方法来实现纺织品的功能化,报告将首先介绍纺织材料的表面界面结构,然后重点介绍如何运用仿生技术构建具有结构生色、荷叶效应、自缠结、多孔结构、梯度结构等功能纺织材料;讨论了生物酶固定化技术在纺织材料功能化的应用,并介绍了纤维酶固定化膜生物反应器、酶生物传感器、酶生物燃料的结构和应用;报告也将展示近期在光动力抗菌功能纺织物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采用一步法染色作为一种低成本、可规模化生产的染色方法制备载有光敏剂混纺织物的可行性。报告还会介绍一些其他关于纺织材料表面功能化的工作和展望。
报告二:静电纺纳米纤维及纳米纱用于组织再生
报告人简介:
莫秀梅,东华大学教授,博导。从事静电纺纳米纤维用于组织再生的研究达二十多年之久,在纳米纤维用于血管再生、皮肤再生、神经再生、肌腱再生、骨和软骨再生中做出了许多成果。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现担任8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及理事,包括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超细纤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生物材料分会理事等。作为大会主席召开了2015年第二届国际血管组织工程大会、2019年第六届国际静电纺大会、2020年海峡两岸暨港澳生物材料及组织再生青年科学大会。
报告摘要
人体组织的主要组份包括胶原和蛋白多糖纳米丝状结构的细胞外基质及镶嵌在其中的各种细胞。修复缺损组织需要具有纳米丝状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静电纺纳米纤维可以仿生组织细胞外基质因而广泛用于组织再生。本报告涵盖各种静电纺丝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方法,这些组织工程支架可以被制成膜状,用于皮肤和肌腱再生;可以被制成管状,用于神经和血管再生;可以被制成三维块状用于骨和软骨再生。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是先将纺成的纳米纤维膜剪碎,并用匀浆机将纳米纤维分散在叔丁醇中,然后冷冻干燥即可得到三维多孔纳米纤维支架。用自主发明的连续纳米纱线制备设备可以纺出连续的纳米纱线,纳米纱线是由数百根纳米纤维加捻而成,可以针织或编织成肌腱组织工程支架。
报告三:无机纳米纤维的功能化及应用
报告人简介:
代云茜,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保送、硕博连读,东南大学与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联合培养博士,留校任教工作。现任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破格晋升)、博导,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从事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荣获金丝鹭优秀青年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基金(A类,限10人/年)。全国“挑战杯”金奖指导教师。
报告摘要:
纳米纤维是连接微观和宏观世界的理想媒介,蕴含丰富多彩的化学、物理现象和科学内涵。在功能导向下,通过创新纳米复合技术,巧妙地利用制备人工纤维的最有效技术静电纺为特色手段,结合化学合成技巧,实现新型无机复合纳米纤维的多级结构、异质内表面、结构仿生等的可控制备。较早地发展了基于纤维表面的纳米晶合成技术,对理解纳米晶在复杂表面的异相成核、限域生长机理有重要意义。和传统载体相比,无机复合纤维表面富含缺陷、扭结、台阶、氧空位等结构,有助于锚定纳米催化剂;其独特的三维交叉贯通的微/纳孔通道,可极大提高传质、传热效率。面对“重化围海”、“重化围江”的严峻形势,发掘无机复合纤维在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功能和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