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北碚、荣昌两个办学校区,占地8300余亩,校舍面积199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吴宓、郑兰华、张敷荣、侯光炯、陈兆畦、施白南、管相桓、蒋同庆、叶谦吉、刘兆吉、方敬、蒋书楠、苏葆桢、李孝传、曾苏民、袁道先等一大批名师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以丁肇中、袁隆平、向仲怀、吴明珠、包为民、赵进东、孟安明、杨华勇、冯小明、唐华俊、卿凤翎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数十万校友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教育学、生物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8个学科进入前1%。有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种专业博士学位,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30个。“十四五”以来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现有在校学生587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0000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67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现有专任教师328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14人、副高级职称1304人,博士生导师647人、硕士生导师2161人(含博导)。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153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自然科学方面,建有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等国家级平台,建有农业农村部、教育部、重庆市等省部级平台96(含共建)个。建有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匈食品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目前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四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授权专利18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107个。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建有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1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牵头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育部、国家民委、重庆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29个,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十四五”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0余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33项。
学校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山西等省市的82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8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9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1000余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在全国各地建立53个科技小院。推动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共建宜宾研究院、涪陵研究院。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与重庆市潼南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持续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8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1个境外办学项目。建有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合作发展中心、澜湄合作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今天的西南大学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综合改革,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数据截至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