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院部何为系列报道之十】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谱写全国重点马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  文字:王珏   |  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吹响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奋斗号角。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全校上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力量,学校推出“教育强国 院部何为”系列报道,将生动呈现各单位改革发展成就,宣介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师生昂扬奋斗之姿,彰显教育强国建设西大作为、院部担当,敬请关注。


从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到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秉持“政治立院、思想建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以排头兵、领头雁的担当,与时代共成长、与国家共奋进、与学校共发展,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代答卷。



立足党建引领根本点,把好高质量发展“方向盘”。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领导班子碰头会和专题会议事规则。建立“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四责协同机制、意识形态定期研判和内审内巡制度。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实施“红心领航、红心铸魂、红心强基、红心筑梦、红心聚力”五大工程和“党支部工作创新计划”,做到一个支部一个特色工作法,一个支部书记一个典型工作案例。打造“党的精神谱系宣讲团”“红岩菁英”大学生党员示范班等基层党建特色品牌。获评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在2023年获重庆市首届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讲党建比赛斩获特等奖。

把握科学研究发力点,建强学科发展“桥头堡”。实施“学科建设攀登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协同支撑教育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再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立“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积极筹建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新增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增列为重庆市新型智库和咨政报告的市委直报点。建有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实施“科学研究创新计划”,分层级构建基于二级学科方向和领域的9个科研创新团队、基于重大项目的特色科研创新团队和基于特定任务的科研攻关创新团队。“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7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聚焦人才培养关键点,走好人才发展“先手棋”。实施“攀登战略”“名师战略”,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1人当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5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0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14人入选教育部和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多人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等称号。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0%、校外学缘教师占比6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8%、45岁以下青年教授在教授中占比50%。实施“使命工程”“名校战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勇担时代重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支持本科生、研究生到“名校”拜“名师”,加强学科后备人才建设。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4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数门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多次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二等奖。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平均在96%左右,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60%。

着眼课程改革创新点,种好思政课程“责任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全校本科生中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开设《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6门党的创新理论系列新课。推进“一体多维”“四化同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特色思政大课建设。依托教育部思政课“一省一策”建设单位、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重庆市牵头单位、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观摩。打造具有重庆地域文化特色、红色资源特色和学校学科特色的“标志性”思政大课,形成“党的创新理论”“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大国三农”“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六大系列思政课程群。打造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讲义标准化、教学过程可视化、教学资源课程化、教学力量一体化建设。

找准咨政建言切入点,画好社会服务“同心圆”。持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联盟,推动建设长江思政带协同共建发展联盟,牵头成立重庆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联盟。“十四五”以来,学院教师撰写资政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采纳或领导批示55篇,其中4篇获中央领导人肯定性批示。全面开展培训研修活动,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培训研修体系和“专家、教师、学生”三级宣讲体系,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训、基层党政干部培训等,近五年培训人数达12000余人次。

接下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坚持“党建引领”为保障,巩固和拓展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成果,在“红心向党”党建工作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导向,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持续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积极培育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博士点。以推动“人才强院”为关键,聚焦“引育留用服”全链条,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精心用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形态、科研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