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2022年度科研工作盘点


来源: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  文字:贾亚楠、娄霞、王署
编辑: 刘晓琪   |  审核:

    编者按: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组织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和方向,科学谋划、改革创新、联动协同,聚力引领学科发展、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服务社会发展,科学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学术科研发展硕果累累。现开设专栏对2022年学校各科研单位创新举措和实绩实效进行报道。

 

聚焦重点  强化特色  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创新人才能力提升、蚕桑资源平台升级、蚕桑纺织及生物质特色科研创新,强化社会服务,持续推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能力提升,加强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学校“聚贤工程”和“英才工程”为契机,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22年新引进海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预聘副教授1名、讲师3名、博士后1名。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培养,在职称评审、访学留学、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本年度3人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2人在外访学深造。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新增国家级人才1人,代方银当选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并获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截至2022年底,学院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学位比例达到70%(其中自然科学达到98%),校外学缘比例超过70%,具有国(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达到50%。坚持以创新实践和育人实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学术科技辅导。积极动员学生开展参加“挑战杯”“含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学术科技竞赛。2022年,学院共获准本科生“大创”项目国家级6项、市级14项、校级35项。组织学生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国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荣获重庆市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其中,“愈肤佳-慢性创面功能敷料的开拓者”和“丝科新材-新型蚕丝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定义者”作为西南大学推荐的两个本科生项目入围全国决赛,并斩获国赛一金一银佳绩。
    聚焦资源整合,扩大学科平台基地建设。紧密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的支撑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质量推进校区桑园基地、蚕房修缮、共享设备平台建设和改造升级。与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合作基地,为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特色创新,应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2022年,学院积极探索科研创新模式,大力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共获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重庆市级科研项目等32项。在蚕、桑、丝、纺等特色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以及文艺创作类成果20余项。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中,蓝广芊团队开创了蚕丝蛋白“一步法”均质化技术,创制出具有高拉伸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组织双面胶”,该专利以1000万元价格通过实施许可的方式在苏州维尔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落地转化。肖波团队对柞蚕丝素表面修饰纳米马达,提高对恶性肿瘤的靶向协同治疗,构建丝素蛋白/硫酸软骨素表面双功能化介孔粒子,实现结肠癌的口服靶向超声-化学动力-免疫协同治疗,其研究成果在Small等重要期刊发表。
    聚焦社会应用,拓展学科社会服务功能。学院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行业引领作用,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助力兴国家乡村振兴,立足合作基础,扎实推动合作任务落实,校企校地实现融合发展。2022年学院承担推进了对口帮扶云南昌宁蚕桑基地建设等任务,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并选派专家深入生产一线,支持当地开展标准化高产蚕桑基地建设、高效省力蚕桑新技术推广、发展果桑和桑菌产业等举措,助力昌宁蚕桑产业实现新发展;持续推进西藏高原生态桑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帮助当地制定桑树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生态桑产业,在改善昌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大桑叶、桑果、桑枝的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利用和开发。易世雄作为负责人获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徐立作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分别派往铜梁县,深入产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持;谢洁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农用益生菌可湿性粉剂,用于桑树内生菌绿色防控桑椹菌核病;张龙琳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并获得“组织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