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用汉语做哲学
时 间:11月15日(星期五)19:00
主讲人:崔延强
地 点: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201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崔延强,哲学博士,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等教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讲座简介:
希腊人发明了一个动词philosophein,即“做哲学”。有西方哲学家认为哲学只会说希腊语,希腊语是天生的哲学语言,黑格尔更把中国哲学排除在他的绝对精神发育史之外。我们认为哲学不仅会说希腊语和德语,更会说汉语而且说了二千多年。对中国人,哲学不仅是即物穷理的思辨精神,也是率性修道、化成天下的实践智慧,更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生活。中国是哲学的民族,以汉语做哲学具有自己的本质特征。
题 目:从萨特到列维纳斯——二十世纪法国哲学自由观的被动性转向
时 间:11月22日(星期五)19:00
主讲人:林华敏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第3教学楼)3326室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林华敏,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法国哲学。
讲座简介:
作为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两大重要哲学家,萨特与列维纳斯都高度强调自由,但二者对自由的基本观点与论证有着重大的区别。萨特对自由的解读延续了笛卡尔传统;列维纳斯则反抗这种传统,乃至于反抗整个希腊精神传统,而回到犹太教精神传统。萨特在“我思”的传统中将自由高度个体化、主体化和精神化,列维纳斯则反对这种“自我”的自由,他将自由导向了对“我思”和“自身性”的破出,导向了绝对他异性的他人,指出了一种不
同于“认知的自由”和“意向的自由”的另一种自由——“能够为自身感到羞耻的自由”。在一定意义上,两人的思想体现了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两个向度以及走向:从自我到他人,从主动性到被动性,从现代性到后(前)现代性。
题 目:具身体情绪的意向性与世界构造——重构威廉·詹姆士的情绪理论
时 间:11月25日(星期一)19:00
主讲人:姚城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第3教学楼)3326室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姚城,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实用主义哲学、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与互动。
讲座简介:
威廉·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受,他是情绪研究中非认知主义一脉理论的重要先驱。然而,对詹姆士情绪理论的非认知主义解释忽略了詹姆士的生理学-心理学理论与哲学理论之间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我将表明,由于詹姆士在其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中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身体”,因而在詹姆士那里存在两种情绪理论:在生理学-心理学层面,情绪是有机体进化的产物,是身体与环境的适应与互动;而在哲学层面,具身的情绪是显现世界的基本方式。通过本项研究,我们可以从更立体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情绪。
题 目:先秦诸子眼光中的古今之辩
时 间:11月29日(星期五)19:00
主讲人:王正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第3教学楼)3326室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年鉴》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儒家道德哲学、儒家工夫论,著有《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十论》《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等。
讲座简介:
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考中,“古今之辨”是一具有独特意义的问题。因为先秦诸子思想皆针对东周时期现实而发,而这一现实又与历史上的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的道德生活、价值观念与社会秩序有关,故先秦诸子思想亦是针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政治理念而发。面对这一长久而重要的历史传统,先秦诸子以“古”或“三代”称之,而如何理解和反思“古”与三代,进而在此基础上创生新的思想理论,乃是先秦诸子思想发生的重要模式。儒家、道家、墨家乃至杂家比较认可古典传统,其中儒家、墨家特别认可三代的道德与政治,并认为当前的道德生活与政治秩序应当适当复古,尽管他们对三代的理解不同,道家更追溯尧舜之上的历史、认可更远古的时代,杂家乃在儒、道、墨三家的基础上有所整合。法家则彻底反对古代的道德价值与政治观念,认为古代的道德价值与政治理念已经不再适应于“今”的时代。
题 目:从“中国哲学”到“汉语哲学”——中西哲学会通及其思想效应
时 间:12月1日(星期日)19:00
主讲人:傅永军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第3教学楼)3326室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傅永军,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诠释学》(CSSCI来源集刊)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诠释学与比较哲学、康德哲学、社会批判理论。撰有《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比较视域下的寻绎》《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从伦理神学到道德宗教》《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等;译有《犹太教的本质》《超越启蒙时代》《证据与信仰》等。
讲座简介: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是按照现代学术分类,依循西方哲学的架构、概念系统和研究方法对传统经学中偏重义理阐释部分加以哲学化而形成的学科门类。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采用“以西释中”模式,将传统经学中偏重思想性的内容,按照西方哲学的经典范式分别纳入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类别框架中予以分述,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透露着“西化”的痕迹。随着中国学界学术自主意识的增强,构建中国哲学独立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成为一种学术自觉,对依从西方哲学范式构建的“中国哲学”展开批判反思成为重要的哲学议题,同时也将汉语哲学的创造性建构与创新性发展推向学术前台。“让哲学说汉语”这个命题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实现汉语言说哲学方式的“古今之变”,成就一种被称为“汉语哲学”的新哲学形态,并让其鲜明地挺立于世界哲学之林。
题 目:数智时代的非人类中心认识论
时 间:12月6日(星期五)19:00
主讲人:董春雨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第3教学楼)3326室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董春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研究》副主编等。发表《对称性与人类心智的冒险》《大数据哲学:从机器崛起到认识方法的变革》等学术专著。研究专长为科学技术哲学、物理学哲学、复杂系统科学哲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哲学、科学教育与传播等。
讲座简介:
在梳理以人类自身为认识主体的认识发展史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数智时代的特征,强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这一转向的必然,同时细致比较机器认识与人类认识的异同,借此对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限度和发展趋势给 出展望。
题 目:行星运动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形成
时 间:12月11日(星期三)19:00
主讲人:马建波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第3教学楼)3326室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马建波,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哲学,代表作有《科学之死——20世纪科学哲学思想简史》《缠绕——历史中的科学与基督教》等。
讲座简介:
行星的视运动与古希腊宇宙观之间存在强烈冲突,这一冲突的解决奠定了西方天文学理论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也奠定了近代西方科学的范式及走向。
题 目:普遍性和特殊性:梁漱溟的文化观和政治思想
时 间:12月13日(星期五)19:00
主讲人:干春松
地 点: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201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干春松,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等。 著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伦理与秩序:梁漱溟思想中的国家与社会》《理想的国度:近代中国思想中的国家观念》等。
讲座简介:
梁漱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文化倾向有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文化的路向说,以及建立在乡村建设基础上的文化建国思想。这种想法既不同于模仿西方政治体制的倾向,也与中国的农村革命道路不同。在延安时期,梁漱溟和毛泽东有深入的交流,这些文化、政治观念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都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