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看板
学术看板

2025遥感科学研究生沙龙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  文字:樊磊
编辑: 刘晓琪   |  审核:田丽

题 目:2025遥感科学研究生沙龙

时 间: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9:00

主讲人:岳超、岳跃民、董金玮

地 点:启智楼(第24教学楼)101报告厅

主办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主讲人简介:岳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研究员。 岳跃民,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董金玮,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讲座简介:

岳超作《极端森林大火加剧火后地表升温》报告。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使得极端火灾天气广泛增加,使单次森林野火事件的持续时间更长、燃烧面积更大——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森林野火的单次林火事件的面积在最近几十年里翻倍甚至三倍增长,这些现象意味着气候变暖已经造成极端大火更加频繁。然而,越来越大的林火事件对地表气候的影响及其对土地管理政策的意义却鲜有关注。本次报告将从林火规模这一独特视角,揭示极端森林大火对生态系统破坏性、林火碳排放和地表气候反馈的放大效应,并对可能存在的“极端大火频发-气候变暖-更多极端大火”的恶性循环提出警示,为全面和深入认识林火对地球系统和气候过程的影响开辟新视角和新途径。

岳跃民作《西南喀斯特区森林格局演变及其人类扰动机制》报告。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在地质背景和人为扰动的双重作用下长期面临严重退化,因此实施了全球喀斯特区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该工程的推进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格局与系统服务,并在全球“变绿”进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研究表明,生态工程是推动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和“变绿”的主导力量,且较高的工程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植被稳定性。同时,西南喀斯特地区在短期生态恢复过程中具备快速固碳的潜力,为率先实现区域碳中和提供了重要机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人地矛盾是生态退化的核心驱动,在人地关系拐点来临的背景下,未来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亟需强化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协同治理。

董金玮作《基于遥感云计算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效应评价报告。随着遥感观测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成为可能。土地利用格局的转变不仅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也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反馈。然而,在如何高效处理海量遥感数据并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效应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次报告将基于遥感云计算平台,系统介绍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方法与效应评价框架,揭示土地利用动态对农业生产与生态过程的影响,并探讨未来在支撑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气候适应中的应用潜力。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