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烛光

劝课农桑育栋梁 重振丝路铸辉煌 ——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

来源:   |  文字:
编辑: 艾熠   |  审核:

向仲怀是我国蚕业科学界迄今唯一的院士,是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一个动物(家蚕)基因组计划的总负责人,建成了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曾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第八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重庆直辖后的首届市委委员和市科协主席,第四至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等10多项重大成果奖励,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1)、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1)、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等30余项重大荣誉。如今耄耋之年仍坚持一线工作,经常活跃在全国蚕桑产业基地,把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教兴国事业。

 


2015.4向仲怀院士在四川宁南县考察

矢志振兴祖国蚕业,扎根西南劝课农桑六十载

向院士于1958年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从事蚕桑教学研究工作。上世纪50年代,作为重要蚕桑基地的川北地区,连年暴发灾害性蚕病。1959年春,大学毕业才半年多的向仲怀作为工作组成员被派往蚕病重灾区射洪县。眼看蚕宝宝无名死去,工作组人员相继离去,而向仲怀依然坚持查病情、收标本、解剖观察。历经4个多月的艰苦探寻,终于发现了病死蚕体上的壁虱母虫。确认了病原,制定了防治方案,很快使该地区产茧产量由每张种5kg增至当时的正常产量25kg。向仲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在青年时期便已崭露头角。这样的经历也使他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重要性。

向仲怀于1982年4月到日本留学。1984年,向仲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西南农学院任教,开始着手培养学术队伍。他随即从日本引进多位留学人员回国任职,并派出一批青年出国深造,又给国内青年教师创造发展空间,一批后继人才茁壮成长起来。凭借高层次的队伍优势,他主持实施了一批重点课题,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把蚕学研究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向仲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向仲怀院士扎根西南,劝课农桑,坚持前沿创新,从不接受任何有薪酬的兼职,不为高薪所动,不离开培养自己的母校和西南故土,这样的初心和精神令人动容,值得我们学习。

向仲怀院士在实验室

 

科技创新蜚声中外,比拼外强直叫学界换新天

从向日本学习,到跟跑日本,至20世纪末与日本并跑,向仲怀院士已经成果累累。到本世纪初,他主持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被公认为国际 “中核机构”,夯实了长远发展基础。

国际上关于家蚕基因组研究的竞争其实早已开始。上世纪处于世界蚕业领先地位的日本,在2003年3月单方面终止原定的中日合作协定,独自启动了家蚕基因组测序。面对这场严峻的国际竞争,向仲怀决定破釜沉舟拼一场。计划于6月8日启动,向院士率领团队夜以继日工作100多天,于8月28日完成测序,10月7日完成组装,11月15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中国家蚕基因组测序计划告捷。在这场近乎残酷的竞争中,又遇“非典”,向院士带领团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承担巨大风险,取得完全胜利。该项成果入选当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3.11.15向仲怀院士在家蚕基因组完成新闻发布会上

此后,向仲怀院士主导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家蚕功能基因组科研攻关,显著带动了我国蚕业科学的前沿发展,至今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引领现代蚕桑产业,虚怀若谷自喻乃丝路驼铃

改革开放后,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使蚕桑业受到严峻挑战。如何解决广大蚕农的收入问题,如何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绕不开的行业命题。

自2006年开始历时3年,向仲怀院士带领队伍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研考察。他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24个省区市的100多家机构,听取来自一线的管理、推广、经营者和蚕农的想法与需求,讨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关键技术问题。2007年,向院士主持的国家农业科研专项蚕桑项目启动,他以此为契机,组织了覆盖全国16个省(市、区)、27个单位的200多人协作实施。2008年农业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会在镇江召开,向仲怀院士出任首席科学家,他明确提出蚕桑体系的工作目标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


2008.4.26向仲怀院士在云南考察

向仲怀院士被业界和社会媒体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领航人”。而就在几年前,农业部组织中国蚕桑代表团赴印度考察,向院士为团长,当印方以最高礼节热情接待他,向他行“吻足礼”,称他为“现代丝绸之父”的时候,向院士谦逊地说:“我只是丝路驼队的一枚驼铃”。

“斧斤留得万枯株,独速槎牙立暝途。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首《科桑》,是向仲怀的座右铭,也是他为蚕桑业不竭奉献的写照。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