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玲|做教育的有心人
青玲,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农业学院副院长,1995年从教至今。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做个有心人。”青玲老师说。
办公桌上,摆放着她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早年的备课本、手写的教学日记、优秀毕业生证书、演讲比赛一等奖荣誉证书、与学生的合影照……在这一份份充满年代感的资料里,我们看到了一颗矢志不渝的育人真心。
1995年,青玲留校任教。那年9月,初登讲台的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职工“三热爱”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她演讲的题目是《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对青玲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比赛,也是她人生的新起点,激励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奉献:“28年多过去了,这份职业自豪感从来没有改变。”
青玲获演讲比赛一等奖的荣誉证书
青玲获优秀毕业生证书
(一)三尺讲台,守笃志不移的初心
青玲本科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期间,赵志模、肖崇刚、邓新平、黄同陵等一批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的老教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上课,这些老师都会抱着沉重的挂图和厚厚的教案走进教室,虽然教具简朴,但课堂氛围却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耳濡目染之下,青玲养成了认真备课的好习惯。青玲的第一次课堂教学是在32教学楼,刚好学校安排了教学督导组的两位老教授来听课。课后,两位教授问她:“你上课很自然很熟练,这是你第几年上课了?”这份来自老教授的认可,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奖励,它所褒奖的,正是自己对课堂的尊重和热爱。
“好好备课,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学好的必修课。”在已泛黄的备课本上,不同颜色的笔记与新旧交替的字迹清晰可见,那是青玲备课时不断增补、细化、深化的内容。时隔多年,再次翻开这些备课本,青玲感慨万分:“其实,教学的真谛就在这每一笔一画的积累中。”
青玲的备课笔记
多年过去了,作为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和市级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的青玲依旧保持着认真细致备课的习惯。“当老师,一辈子都要上好每一堂课。”青玲自豪地说道。
(二)潜心科研,修克难攻坚的匠心
青玲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回报母校和老师的培养,推动学科快速发展,这种信念驱动着她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如今,她已经成长为团队PI,先后主持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回忆起研究生毕业刚做科研的日子,青玲坦言“很不容易”:那时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提取病毒粒体的实验需要借用校外单位的超速离心机,她和同事只能抱着冰盒乘公交车来回奔波;图书馆里找不到写论文所需的文献资料,只能拜托外校的朋友帮忙查阅、复印;炎热的夏天,要顶着酷暑乘公交车去区县田间采集样品,身怀六甲的她因中暑差点小产……
尽管艰辛,喜欢挑战的青玲却乐在其中,因为“努力奋斗的日子是充实而幸福的,攻坚克难的过程令人倍感成就。”
青玲第一次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是在跟随合作导师周常勇研究员做博士后期间。那年春节,所里的员工都放假了,脱毒中心的小楼里一片寂静,青玲每天早晨带上牛奶和面包,从早到晚埋头写作,整日不辍。
青玲早年科研
科研之路漫长而艰辛。回望来路,青玲说自己最难忘的是读博期间导师周雪平教授对论文的一个微小改动。当时,临近毕业,青玲将拟投稿的论文装入信封准备去邮递时,周老师叫住了她,并将论文中的英文关键词“variation”更改为“variability”:“一个小小的单词都需要反复推敲,这就是对待科学严谨态度的体现。”
青玲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在浙大读博期间,我们实验室有一句经典语录,‘今天的我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青玲经常这样自问:“重复实验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过去,她这样问自己,现在,她也这样问自己的学生,“对比分析每天的结果,就是思维的锻炼,做科研就要肯做重复的事。”
青玲的工作室一直保存着早年的实验记录,在这些数据旁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贴上去的就是每一天的实验记录,有分析、有思考、有总结、有计划,我没舍得扔掉,它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个无惧困难、认真做事的自己。”
青玲的实验记录本
(三)教书育人,怀代代相承的真心
在老师们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青玲,也用爱和责任心托举着自己的学生:“这是老师们传承给我的精神财富,我也要传递给我的学生。”
青玲担任植保专业98级1班班主任时,特别关照一位叫米玛的学生。米玛来自西藏,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感觉很吃力,在青玲的鼓励和帮助下,米玛克服困难,顺利毕业。那时通讯不发达,回到西藏工作的米玛很久都没联系上了,青玲一直挂念着她。2023年6月,青玲赴拉萨参加西藏植物保护高端论坛,几经辗转,在校友的热心帮助下终于联系上了米玛。望着风尘仆仆的老师,米玛感动得热泪盈眶。
熊艳是青玲的第一个博士生,她刚进实验室时不太自信,青玲在组会中特意多锻炼和指导她,渐渐地,熊艳越来越有“大师姐的样子”,不仅吃苦耐劳,还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并提供帮助。毕业答辩时,评委老师都夸她“很适合当老师”。“她来自农村,生活比较困难,答辩前一天,我去重百买了一条新裙子送给她,希望她能在这个重要时刻展示出自己最美、最自信的姿态。”提起往事,青玲记忆犹新。
青玲每年生日都能收到熊艳的蛋糕
青玲指导学生
在青玲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博士生荆陈沉获得2018年西南大学“弘农杯”学术报告一等奖和全国植物病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报告二等奖;博士生吴锐获得2023年全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毒专委会学术年会优秀报告三等奖;硕士生李彭拜获得2021年侯光炯奖学金一等奖,他所撰写的学位论文获评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科生团队在2023年斩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等等。
青玲记得和每一个学生初次见面的场景,也记得毕业季每一位学生跟她告别的情景。
2017年毕业的任江平给她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他来到我办公室,眼里含着泪,对着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每想到这里,我都感到作为老师是非常有意义的,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0年,青玲与毕业博士合影。右二为青玲
后记:
我们在拍摄时,细心的青玲发现学生踩着的凳子不太稳固,温馨地提醒我们:“换一个,这个不安全。”
她负责的实验室门上贴着“福”字和大红对联,实验室的同学其乐融融。“有些同学叫我‘亲姐姐’,不是‘青姐姐’,而是‘亲姐姐’,亲爱的亲。”她在手心写着“亲”这个字,笑得眉眼弯弯。
我们一次次按下相机快门,相信这些照片将来也会成为青玲老师的另一份珍贵的“老物件”。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四季耕耘桃李天下,青玲始终在践行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