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关系百姓生活的“米袋子”“菜篮子”总体供应平稳,为战“疫”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农业“压舱石”的作用充分凸显。然而,疫情发展持续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制约效应也开始显现:一是乡村旅游、农民务工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去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8600多亿元,今年肯定大幅回落;由于开工复工延期,农民务工收入受到影响,这部分收入在2019年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1%。二是流通环节不畅、危机预期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一些地方为防控疫情封村封路,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许多省市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加上去年“非洲猪瘟”留下的阴影,造成农民对畜牧养殖负面预期。三是物资、人员和社会保障服务准备不足,可能会影响到春耕。为此,建议:
强化疫情防控,有序组织农业生产。充分依托基层治理体系做好排查和防控,防止疫情向农业农村扩散,并有序动员农民工抓住留滞乡间的契机就近参加春耕生产。对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要做好监控,错时采收、分散人流、轮流用工。对疫情防控用工紧张地区,要充分发挥农机作用,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管服务,做好防疫和稳产的协同推进。
发挥“互联网+农平台”作用,统筹物流运输调配。依托各地既有“互联网+农平台”,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开和服务功能完善,优化关键农资、特殊时期的物流运输调配。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对春耕生产资料进行全力物流保障,维护好农业生产的循环系统。
强化畜牧业疫病防控和风险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加强鲜活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和防疫防控。积极推动农业保险覆盖,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分散养殖业风险,形成良性预期。针对性解决饲料供应问题,并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帮助中小养殖户渡过难关。
立足疫情防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速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体系;全面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力争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污染、零排放”;科学构建农村公共卫生应急、预警、响应机制,提高乡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夯实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提案人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西南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