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西南大学:让“创新之苗”长成“参天大树”

在一阵掌声中,穿着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的周经纶走上了西南大学“天生有为”众创空间的讲台。他是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专业大三学生、是西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沙鼠生活”的创始人,更是许多西南大学学生眼中的“创业高手”。此时,在“天生有为”创客先锋营的堂课上,他正在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

2018年10月,周经纶带领30多位同学好友,立足高校洗衣服务,建立了“沙鼠洗衣”平台和帮助洗衣门店运营的“鼠仓”平台。一年来,两个平台发展迅速,已经覆盖重庆、长沙的10余所高校及130余家洗衣门店,总盈利达30多万元。“如果没有‘天生有为'众创空间,我们不会这样顺利。”周经纶说,以前,团队为了控制成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人驻众创空间后,他们才真正安定下来。“天生有为”众创空间是西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坐落于由北碚区政府与西南大学共同建设的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天生创新创业街。所有经过筛选入驻于此的团队,既能免费使用办公场地、网络、水电等基础设施,也能享受到多种创新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而且每个人驻团队都有指定的创业导师,创业导师们不仅为他们解疑释感,还会帮他们联系社会资源,解决团队发展困难。对此,周经纶深有感触。

在周经纶的项目中,开发物联网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若将这项工作交给成熟的技术公司来做,成本是这个创业团队完全无法承受的。苦恼之际,周经纶在众创空间认识了李泓波。

李泓波是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他的团队基于物联网平台技术和面部识别技术,开发了一套能够让学生“刷脸进宿舍”、让老师随时掌握学生归寝状态的智能设备,井将其命名为“智慧宿舍”。两个团队的项目看似井无关联,但其物联网平台的运行方式却非常相似。于是,在众创空间的牵线搭桥下,李泓波团队成了“沙鼠生活”的技术顾问,帮助他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这样的情况,在“天生有为”众创空间并不罕见。互利共赢、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天生有为”众创空间团队的共识。

“‘天生有为’众创空间,是哺育‘创新之苗’的平台。”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维波告诉记者,如何把“创新之苗”变成“参天大树”,是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的核心工作。为实现“哺苗育树”,北碚区政府与西南大学合力实施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六大工程”、完善“四大链条”、建成“两个生态”。“六大工程”即天生创新创业街建设、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北碚亿达创智广场建设、北碚朝阳文创大道建设、天生丽街商圈业态升级和环西南大学城市品质提升;“四大链条”即双创政策支持链条、先进技术研发链条、创新人才培育链条和创新资本扶持链条;“两个生态”即技术研发生态体系和双创企业成长生态体系。这让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孵化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北碚区政府还建立了10亿元的政府产业引导母基金,设立了初始规模为3000万元的嘉陵创客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以公益参股、免息贷款和债转股等方式支持西南大学、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团队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地,让创业团队们感受到了阵阵暖意和无限动力。

在“天生有为”众创空间里,无论多晚,都有人在忙碌,橙黄的灯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浓如墨染的夜里,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