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珍稀濒危物种,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近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揭牌开建,该中心将着力打造规模化创制设施和生物育种科学中心。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商奎,学校党委书记李旭锋,校长张卫国,副校长崔延强、赵国华出席揭牌活动。
李旭锋指出,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面向“十四五”,在区校双方、校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培育下,将建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储备基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集约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李旭锋书记发表讲话
学校生物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夏庆友教授介绍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项目情况。商奎、张卫国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成立揭牌。
据中国科技网报道,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已选址金凤大健康产业园,未来核心设施占地面积预计100亩,异地种质、个体和群体保存、评价、筛选用地面积预计1800亩。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核多园”建设规划模式,整体建设方案和分物种创制实施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首期拟入驻建设示范及先行物种为家蚕、罗非鱼、黄连、杨树、茶树等;后期将重点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珍稀濒危物种开展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据介绍,传统的种质利用与育种,是“源于自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今天已经到了创制的时代。种质创制是“高于自然”,主要通过先进的遗传学手段,大规模创制生物新型素材,利用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革命性新品种,支撑产业迭代升级。
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瞄准生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国际前沿与竞争焦点,面向长江上游地区的特色生物资源,针对长江上游地区生物资源遗传多样性高,但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利用程度低等现状,突破传统生物种质资源库“重保存、轻利用、不创制”的局限,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建设多组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中心。
中心着力依托学校农业科技和资源优势,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机构和高校研究团队在现代农业、组学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学科优势,将围绕三个方面重点进行建设。一是收集整理保护特色、珍稀和濒危物种资源,建成活体异地保存信息库。二是开展规模化种质创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建设涵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表型组等的高标准多组学研究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自动化快速荧光鉴定与分选平台、高通量表型组学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平台、动植物规模化创制工厂等关键设施。三是围绕重点物种资源及长江上游特色资源开展种质资源规模化创制与应用,促进传统种质资源产业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