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上百件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在西南大学展出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西南大学博物馆举办了题为“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的馆藏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展。红军战斗行动纲领、烈士遗书,还有几枚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弹、机枪子弹、手榴弹……100余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伟大的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

▲西南大学博物馆举办“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文物展。(西大供图)

100余件文物首次展出

系西大师生70多年前实地考察征集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革命文物主要来自70多年前的西大历史系师生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教学考察和社会实践征集而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著名历史学者、西南师范学院首任历史系主任孙培良教授倡议下,全系师生积极响应,开始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文物,通过捐赠、调拨、购买等方式不断扩充文物收藏。

邹芙都说,当时的民族考察主要集中在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即现在说的“三州”,也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民族地区。社会实践则主要集中在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荥经等地,主要是当时红四方面军活动范围,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通过几次定向的民族考察和社会实践,老师们不但获取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教学科研一手资料,更征集到不少珍贵的文物陈列品,既有实物又有文献资料。

这些文物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印制的各种钱币、路票、传单、标语、红军家属优待证以及党代会代表证、决议、行动纲领等,还包括历次反围剿战役的遗留物以及红军家书、烈士遗诗遗文、红军卫生员用过的医药包,以及石刻标语等。

贺龙元帅长征用过的马鞍首次公开展出

“这件是贺龙当年用过的马鞍。”在现场,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卞兆明指着玻璃展柜中的一件文物,对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说,“这件贺龙马鞍来源于四川巴塘县东巴柏松乡,是贺龙长征过草地途中,因为红军没有吃的下令杀掉自己的坐骑后,让警卫员把这副马鞍送给当地藏民的。”这是这件文物首次公开展出。

西南大学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文史天地》杂志1997年1期专门刊发了一篇《贺龙杀马》的故事,有详细讲述。1936年7月,贺龙率红二方面军进入草地。起初战士每人每天有3两青稞面充饥,可没过几天就完全断了粮。指战员们就只好挖野菜、刨草根吃,到后来就连野菜和草根也挖不着了,有的战士因过度饥饿而牺牲。贺龙爱马如命,可是为了保住战士们的生命,他强忍内心的痛苦,决定杀掉自己的枣红战马。警卫员们知道情况后,都伤心地哭起来。贺龙内心比他们更难过,但他说:“人对马亲,马也对人亲;我们爱马,马也爱我们。可是,战士、战马不可皆得啊!”

“这件马鞍与当地藏民的马鞍有明显区别,没有什么花纹图案和佩饰。”卞兆明解释道,这幅马鞍在杀马后被送给当地藏民格柯却批(音),当年带队考察的历史系孙培良教授非常严谨,对这些征集来的文物进行了学术鉴定,还按文物管理规范,标注了征集或购买的地点、时间和原物收藏人,然后一代代在西大历史系传承下来。

文物是最直观、最生动的党史教材

“文物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它们却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实的党史学习教材,它们在无声地启示我们,教育着我们。” 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在本次展览开展仪式中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所经历的艰苦岁月,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的斗争策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该校文学院2020级学生周灵在参观后表示:“通过观看展览,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也更加明白了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当努力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为中国之富强而不懈奋斗!”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