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书香氤氲,书声琅琅。中宣部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世界读书日”在四月扎根,“书香中国”从四月启航。“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这洋溢着诗情的时节,西南大学师生回眸纪录片《读书的力量》,乐享光影流动,品评文字韵味,对话“读书人生”。
“如果将人类的300万年进化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能脱颖而出。就是这短短的3分钟,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和更为广阔的视野空间;就是这短短的3分钟,世界日新月异,在目不暇接之中‘换了人间’。”大型纪录片《读书的力量》从文明、精神、人生、强国四个层面对“读书的力量”这一主题展开了千年纵深与全球视野的发掘与展现,还原了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
硕士研究生王鹏辉:(以下简称王)这部纪录片被网友称为倡导全民阅读的扛鼎之作,影片中提到不少经典著述,那么,您认为什么是经典?我们只需要读经典吗?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授:(以下简称董)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就是那种初读如重温,重读又像初见的作品。”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传世性的,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接近完美的作品。而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远眺,《对话录》《理想国》《论语》《道德经》《孟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厚重的历史之轮正是被这些经典之作撬动、推进,继而推动人类历史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董:读书要广博,但我认为,要以经典为先。作家林语堂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普通书籍可使我们“增学问,广识见”,而“养性灵”非经典不可。镌刻着形形色色而又含意深长的历史社会风貌、向千秋万代传递着诗情和智慧火炬的《红楼梦》;处处充盈着真知灼见,对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抽丝剥茧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一部部经典作品、一句句不易之论、一声声深情呼唤——只有阅读此类经典书籍,才能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王:在纪录片中,我们领略了历史悠久的钱王世家以及著名帝师翁同和其家族,他们都因为“读书”得以极目人生的无限风光。您认为多读书就等同于人生的成功吗?
董:多读书并不等同于世俗的“成功”,但读书确实能使人生获得另一种再造与收获。台湾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作家冯唐将读书目标总结为16字:腹有诗书,颜升气华;胸有文章,境深界远。读书并非功利的选择,而是对更好的自己的挖掘。只有书籍,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读书是为了获得更高阶的精神满足。希望我们都能够保持读书的初心,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拥有一个幸福的读书人生。
阅读是一个人持续去追求知识、完善精神世界的生命冲动, 是一个民族复兴、持续发展,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力量。《读书的力量》唤醒我们对书籍的向往,对读书人的敬重。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相信,读书的人越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就会愈发厚重与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