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看标准 学汉语 让世界都讲中国话

   近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出台,不仅让老外们学中文有了参考标准,也客观的反映出国际中文学习的一种现状,那就是“火”!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蔓延,不少“老外”已经逐渐从台下的“观众”走上了舞台。一些外国人不但可以吟诗诵词,有的甚至还可以“拽”上几句流利的方言。

   其实中文学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就拿这位来自也门的穆迪同学来说,他刚来中国时,一句汉语都不会,靠着“脸皮厚”,到处与人交谈,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能把绕口令说得入木三分了。当然,口语没问题也并不代表中文很简单,在许多外国人看来,写中国字才是他们学习中最头疼的事情。

   虽然有难度,但对于这些学习者来说,有志者事竟成。之所以会选择中文,就是因为他们着迷中国。

   学习要有参照物,才能够目标明确,效率清晰。其实,从1993年开始,我国就有了一套专门的汉语水平考试体系,就像英语的“四六级”一样,简称为HSK,而眼下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虽然不应用于考试,但也可以看做是HSK的一种升级参照。

   HSK将汉语考试等级分为了1—6级,是我国官方认定的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能力的标准化考试。其中一级主要考“听单词认图片”,到了六级则需要完成成段的中文阅读、表达、书写等。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系主任,胡琳,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多年,在她看来,HSK的分级相对比较粗略,一些外国人在达到6级中文水平之后,其实也才与我国初中生差不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目前出台的新《标准》,则细分出了“三等九级”,正好填补了继续学习者们的需求,这就跟打游戏可以不停地“冲关”有些类似。

   胡琳预测,新《标准》的发布一方面将促使现有的教育、评估体系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最终,将促进汉语中文在全球的传播。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