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西南大学校长 张卫国:坚守底色勇担使命培养更多新农人和未来教育家



◇东部高校吸引人才有优势,但“孔雀东南飞”不是绝对的,这几年中西部高校也有“凤凰还巢”,要想方设法让领军人才引得进、关键人才留得住、未来人才育得出

◇近几年农学专业正在明显变暖,热度逐年回升

◇西南大学不只培养教书匠,更重培养大先生,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未来教育家


  她以西南为名,坐落于拥山抱水的巴渝文化名城北碚。缙云山下书声琅琅,嘉陵江畔躬耕不辍;

  她一手执犁、劝课农桑,一手执鞭、杏坛育人,是全国唯一由农科与师范合校而来的“双一流”大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吴明珠从这里走出,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讲诗走红的“国民教授”戴建业、带领学生千里骑行的“网红班主任”兰会云从这里出发,成为令人艳羡的“别人家的老师”……

  她就是西南大学。

  近日,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表示,办学百余年来,西南大学始终保持师范、农学两大底色,作育人才服务民生。未来,西南大学将坚守底色、勇担使命,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培养更多新时代的新农人和未来教育家。

并校16年实现“1+1>2”

  《瞭望》:今年是西南大学办学115周年。回望校史,你心目中的西南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张卫国: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在重庆成立,成为西南大学的办学源头,一颗教育的种子由此孕育而生。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学校数易其名、数迁其址、数次分合,其间经历了军阀割据期间的经费匮缺,抗战时期日军的狂轰滥炸,但办学图强的理想不灭,一批批名师先贤弦歌不辍。

  在我眼中,西南大学是一所有独特精神品格、有强烈社会责任、有强劲发展活力的学校。办学百余年来,师范和农学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两大底色,日益显彰传承至今。西南大学的校训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西大人始终秉持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的宗旨,把兴教兴农的理想落到教师教育、农业科技的特色办学中,不断奋进展现作为。

  《瞭望》:西南大学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并校十多年来,学校取得哪些发展?

  张卫国: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两校合并之初,我们就提出一定要达到“1+1>2”的效果,而不能是简单的“拉郎配”。

  高等教育的趋势一定是内涵发展,必须咬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不放,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管理活校,持续推进思想融合、学科整合,把核心竞争力提升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常抓不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并校十多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从人才培养看,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中频频取得佳绩,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从学科专业看,综合性更强,涵盖12个学科门类,生物学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7个增加到28个,获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从科学研究看,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三大奖”从无到有,先后获批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6个,获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3项,绘制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和桑树基因图谱……

  现在回头来看,正是源于对时和势的准确把握、对律和利的科学运用,才有了学校今天大而美、优而强的面貌。

培养更多新农人和未来教育家

  《瞭望》:作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南大学做了哪些工作,后续还有哪些部署和规划?

  张卫国:首轮“双一流”建设,西南大学生物学入选。这几年,西南大学组建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其中成立了生物学研究中心,8个交叉研究团队一改过去各自为战的状态,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科研协同。经过首轮建设,西南大学13个学科入选全球高水平学科,家蚕基因组学等领域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学学科群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下一步,学校将围绕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和学科前沿,分类实施一流学科引领计划、基础学科提升计划、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形成一批“高地、高峰”。通过改革学科资源投入与评估制度等,打造学科建设特区,争取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新作为。我们正在实施种质创制行动计划,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推动长江上游重要资源物种和产业物种种质的智能化、工厂化和规模化创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瞭望》:西南大学如何建设新农科、培养新农人?

  张卫国:农学教育一直是西南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说起农学专业,大家的传统印象是比较冷门。但我们能感觉到,近几年农学专业正在明显变暖,热度逐年回升。就拿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说,西南大学农学专业报考人数较前一年增加了19%,相比2017年翻了一番;本科方面,农学专业招生录取工作超计划完成,学生报到率提升到98%左右。我们分析,这些变化与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更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我们有近90年的农学教育传统,特别注重农业实践,鼓励学生从校园课堂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潜移默化立志成为三农情怀深厚、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养全面的新农人。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还要跳出农学培养人。我们朝着宽口径厚基础并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方向,推进农理、农工、农文、农医深度交叉,让农林人才的知识、技能在重构中体系化,更好适应新时代需求。

  《瞭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怎样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卫国:发挥学校农业科技的特色和优势,服务地方“三农”发展,是西南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承担了重庆忠县、石柱、巫山、巫溪、丰都对口帮扶和云南昌宁县定点扶贫工作任务。在丰都,学校肉牛研究团队长期扎根,在当地推广肉牛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动肉牛产业增收超20亿元,2万多农户通过养牛实现脱贫致富,丰都也成为国家肉牛优势产区县、全国肉牛产业大县;学校魔芋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魔芋产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帮助川鄂滇黔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推广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0万亩,新增总产值超过12亿元。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西南大学的廖和平教授甘当脱贫攻坚的“质检仪”“助推器”,因开展第三方评估的突出表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对学校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荣誉。

  《瞭望》:有人说,师范大学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大学。西南大学怎样办好师范教育、擦亮师范招牌?

  张卫国: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十多年来在27个省区市累计招收了3万多名免费师范生,居六所师范大学之首。

  西南大学有着百余年师范教育的深厚积淀,不只培养教书匠,更重培养大先生,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未来教育家。我们对现有师范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协同,通过搭建培养平台,见习、研习、实习四年一贯、全员覆盖,职前职后一体贯通、全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为未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院,学校规划建设50门思政大课、100门思政重点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我们常态化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发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作用,提升师范生职业荣誉感;学校还发挥师范教育、农业教育融合特色,探索建立“教育小院”,师范生进行社会实践、顶岗支教等,使他们既有油墨香又有泥土味,在增强职业认同中扎根基层,让师范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破难点、解痛点,“滚石上山”攀高峰

  《瞭望》:近年的“抢人大战”中,不少中西部高校出现“孔雀东南飞”。针对这些现实情况,西南大学有何作为?

  张卫国:人是学校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东部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优势,但这不是绝对的,这几年中西部高校不只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也有“凤凰还巢”。“十三五”期间,西南大学的国家级人才由35人次增加到109人次,其中既有学校培养的,也有外面引进的。

  为了让领军人才引得进、关键人才留得住、未来人才育得出,学校在优化“聚贤”“英才”两大工程基础上,出台“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还设立“含弘创新团队”和三个层次的人才制度。其中,“含弘人才岗”培育引进科学家、教育家和学术大师,“含弘研究员岗”培育吸引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含弘博士后青年教师岗”培育储备高素质创新型青年教师。比引育人才更重要的是用好人才,这就要靠活的体制、好的评价、优的服务。我们把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点任务统筹起来,把握国家“破五唯”总方向,向用人主体放权,破除机制障碍,强化教育教学基本职责与科学研究基本任务,突出绩效奖励和责任约束,让“指挥棒”引导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希望人才在一片沃土中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瞭望》:怎样才能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张卫国: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需要我们自身先强起来。西南大学要通过建设更多立足前沿、引领方向的一流学科,更多为国所需、造就栋梁的一流专业,让学校的柱子立起来;要通过推出更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大师,培养更多立志奋斗、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校的牌子响起来。

  另一方面,校友的力量也与学校知名度、美誉度息息相关。办学百余年,西南大学除了涌现出袁隆平等一批杰出代表外,还有无数在工作中默默奉献的校友。他们有扎根乡土、领着孩子走出大山的乡村教师,有常年蹲守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灌丰收的农技人员,还有走街串巷访贫问苦、做群众贴心人的基层公务员……感谢这些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西南大学争了光、添了彩,他们是自带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的“流量”。

  《瞭望》:面向未来,西南大学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张卫国:向内看,学校经过外延式扩张转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期,规模虽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够强、本研比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优势尚需进一步提升等不足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中破解。向外看,兄弟高校加速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学校面临“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任何一项任务都耽搁不得。

  跨入“十四五”,我们希望不断完善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大学办学体系,立足教师教育与农业科技两大办学特色和优势,以特色促发展、以优势求突破,以队伍建设的大手笔、人才培养的大格局、科学研究的大起色,在理论传授基础上推动知识创造,增强学校发展动能,努力书写新时代的西大篇章。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