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学校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并获优秀等级


来源:   |  文字: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崔延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希腊化哲学研究及典籍编译”(批准号:13AZX014)、王本朝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 (批准号:11AZD064)、刘立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16、17世纪文学中的地理意识与国家想象研究”(批准号:14BWW045)日前顺利通过结项,结项等级均为“优秀”,结项证书号分别为:20200902、20201645、20200903)。

崔延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希腊化哲学研究及典籍编译”在课题团队不懈努力下,完成两项最终成果:《希腊化哲学经典文本编译》和《通向宁静之路------希腊化哲学研究》,两个最终成果总计50万字,研究过程中发表前期成果论文7篇,译著一部,在国内同行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成果之一《希腊化哲学经典文本编译》全部自希腊语-拉丁语一手文献翻译,采取全书、或全卷、或整节整译的方式,以确保文本的关联性和完整性。阅读参阅文献50余种,校对6遍以上,总字数30万字。该成果围绕希腊化哲学三大主要流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精心辑录有关经典文本进行研究、翻译、评注,其目的在于试图改善长期以来国内业界在希腊化哲学一手文本方面严重不足、文本依据语焉不详、引文使用不甚放心的局面,为希腊化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真实可靠、清通可读的一手文献。该成果是国内第一部希腊化哲学经典文本的编译,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形式编排上,都有一定创新,无疑会对西方哲学史和希腊哲学史的研究做出应有贡献。成果之二《通向宁静之路:希腊化哲学研究》对以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新学园派和皮浪怀疑派为主要代表的希腊化哲学进行整体把握、分派剖析,试图理清希腊化哲学与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揭示希腊化哲学的精神气质、独有特征、基本问题、核心概念,从而回答希腊化哲学何以走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何以改变了哲学的走向和关怀,何以对后世哲学、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王本朝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研究成果“中国现代文学制度史”共41万字,将中国现代文学还原为动态、立体、多元并置的历史图景,采取分锅吃饭方式,主要选取文学制度中具有典范性的文学论争、文学刊物、文学教育和文学接受等要素,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及历史进程,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制度演进的基本内涵,特别是文学刊物、文学论争、文学教育和文学接受的历史轨迹及意义,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制度演进的外在诉求和内在规律,进而思考文学制度史作为文学史叙述方式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形成彼此依存而又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方法论上,取纵横交错,经纬交织之法,既有历史细节、又有整体全象,既有客观史述,又有主观评价,力争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制度史的多重面貌。

该项目阶段性成果扎实而丰硕,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广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探索与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学术界多次引用和评述,学术反响良好。

刘立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16、17世纪文学中的地理意识与国家想象研究”的研究成果《英国16、17世纪文学中的地理意识与国家想象研究》共34万余字。按照项目的预期研究设计,除导言和结语外,成果从总体论、作家作品论两个板块共计十章内容,对英国16、17世纪文学体现出来的地理意识和国家想象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总体论有五章内容,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解读对象,结合时代语境和当代批评理论,讨论了早期现代英国文学表现出来的地理认知、地理边缘焦虑、岛国空间规划想象、海洋叙事、国际贸易等话题,这些话题包含了丰富的国家想象成分。作家论包含五章内容,分别对埃德蒙•斯宾塞、莎士比亚、菲利普•锡德尼、本•琼森、约翰•弥尔顿五位英国早期现代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研究,深入细致地梳理和探讨了这些作品蕴含的地理意识及其国家想象内核。该结项成果在系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政治地理学的批评范式。

刘立辉教授主持的课题研究自2014年6月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后,课题团队就展开了课题的研究工作,产生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有6篇论文刊发在国内CSSCI来源刊物上,有成果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媒体转载。刘立辉教授近20年来主要从事英国16、17世纪文学研究,涵盖巴罗克文学和文学地理学研究,有多项成果问世,得到学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