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学术著作《乡村振兴学》正式出版发行——西南大学2035创新研究先导计划《乡村振兴中国道路》之“中国西部乡村振兴学”研究团队3年积淀形成的研究成果


来源:   |  文字:
编辑: 社科处   |  审核: 韩笑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亟待通过集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系统研究解决乡村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续推进中国乡村振兴研究深化和理论体系完善。

西南大学顺应乡村振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要,立足学校学科优势和发展特色,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科研的组织性和引导性,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为牵引,启动了“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其中,“乡村振兴中国道路”是先导计划重要内容之一。由王志章教授领衔的“中国西部乡村振兴学”研究团队,联合数十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开展乡村振兴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近日该研究团队经过三年积淀和打磨,形成的45万字学术著作《乡村振兴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著作得到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乡村振兴中国道路”和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双一流”建设项目的资助,由王志章、兰剑、邹宝玲、孙晗霖、王成等撰写完成,由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作序。

该著作积极回应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需要,通过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回答好中国农村发展之问,聚焦系统化的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和解决方案,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乡村振兴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该著作分三大板块共十四章。第一板块(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从总体层面对乡村振兴学建构的时代背景、历史文脉与发展规律、哲学基础等进行论述,阐明建构乡村振兴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阐述理论基础和现实根基。第二板块(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从学科建设的视角,阐明建构的乡村振兴学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逻辑理论与方法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使命等,着力厘清要建构的乡村振兴学是什么样的学科、担负什么样的基本使命。第三板块(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基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的视角,论述乡村振兴学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以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学要聚焦的重点领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正如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在“序言”所写,“现在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部专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比较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和特征,是推动基于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国发展理论学科建设很有价值的一次尝试和探索”。该著作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之态势,把握乡村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紧依托农村减贫历史伟业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答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呼吁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学者形成合力,以贡献乡村振兴的中国智慧、凝聚乡村振兴的中国力量、提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承担起研究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之理路使命、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新境界、促进现代文明成果互学互鉴、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为走好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传播乡村振兴的中国声音等展现学者担当和贡献更多智慧。

据悉,王志章教授领衔的“中国西部乡村振兴学”研究团队已在近期相继推出由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减贫与乡村振兴西部案例》,创立的《中国乡村振兴学》(集刊)已由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辑,第二辑也即将出版面世。该团队表示,后续将持续推出乡村振兴领域更多成体系的研究成果,按照著作、课题、论文、咨政及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多元化推进,将一如既往根植于祖国田野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踔厉前行,奋发有为,发出乡村振兴中国声音,传播乡村振兴中国理念,分享乡村振兴中国经验,促进乡村振兴交流合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更多学术智慧和力量。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