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水平,推动学校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2024年12月25日上午,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建设经验交流暨考核验收大会开幕式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报告厅举行。
四川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高宝立,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龙川,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显良,西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黄承志、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郑家福,以及西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工作组成员单位负责人、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2035先导计划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创新团队负责人等5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显良主持。
白显良代表学校对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工作,非常关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相关的团队建设。
张卫国书记简要介绍了学校在“十四五”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强调学校近年来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有组织科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组建了11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33个“面向203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先导计划”科研团队,涵盖“文史哲教经管艺术”等多个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表示,此次会议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团队建设的工作交流会,也是科研团队的考核会,希望各科研团队以此为契机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
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牧华介绍了11个创新团队和33个先导团队的建设情况,对本次考核方案进行了说明。他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团队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通过考核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代表人文社科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发言。他分享了教育学部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经验,强调“基于一流团队,攻关一流领域”,围绕“团队、项目、领域、成果、人才、平台”六大抓手,打造一流学科品牌。以“823”计划,强力推进“两个一”工程,努力实行“三重一大”战略。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
随后,先导团队代表崔延强教授、王志章教授和创新团队代表王小华教授也分享了团队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崔延强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建设成果。他指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建设核心在于跨学科合作,“在二级单位做科研,在中心实现跨学科协同”。王志章教授从服务国家战略、扎根田野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团队在“乡村振兴学”领域的探索与贡献;王小华教授则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研究,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
专家组组长姚乐野教授对西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结合四川大学的实践经验,建议科研团队围绕学科优化组织结构,以国家级人才培育为核心目标,持续提升科研水平。
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龙川充分肯定了西南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积极贡献。他建议,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院校和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助力打造具有“渝”字号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品牌。
白显良副校长最后表示,随着开幕式的圆满落幕,在今明两天的考核会中,各团队要全面、客观地进行成果汇报,深化学习交流,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